中国不挽留,美国不收留,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,终于玩不转了!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,被
中国不挽留,美国不收留,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,终于玩不转了!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,被他当作耳旁风,而本该促成签约的美国,也在关键时刻消失,这时才发现玩脱了,却已经为时已晚!(阅读前请点个赞,点个关注,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)今年年3月4日深夜,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一纸公告,把全球43个港口的八成股权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,总价228亿美元。其中最刺眼的,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,这两个港口扼守着全球6%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,自1997年起就由李嘉诚旗下公司运营。原本续约到2047年的经营权,就这么被他一纸协议转手了。当时《大公报》连续发文警告,说这不是普通生意,是把国家战略利益当筹码,可李嘉诚当作耳旁风,第二天长和股价还涨了21.86%,似乎觉得这笔买卖做得精明。这些港口对中国可谓是无比重要,每天多少中国货轮从巴拿马运河过,多少能源、原材料要走这条航道,李嘉诚自己不是不清楚。更关键的是港口的智能管理系统,能实时掌握船舶载货类型、航线信息,一旦被美国人掌控,咱的供应链数据等于向对方透明。全国政协副主席都说得明白:"商人应有祖国",这种把战略要冲卖给美国的行为,无异于在中美博弈的关键节点递投名状。让人窝火的是,十年前中国四家国企,曾出价1500亿到1600亿港元想买他40%的港口股权,那时他嫌价不够高,说什么也不卖。十年后的今天,80%股权只卖228亿美元,算上通胀和股权比例,实际价格比当年给中国的报价便宜了近一半。这账算得比菜市场小贩还精,只是精得有点忘本了,李嘉诚说自己"90%的时间在考虑失败",可这次他算漏了一点:国家利益不是用来交易的筹码。他之所以宁愿把港口低价卖给美国,也不卖给祖国,说白了还是对美西方的担忧。2023年俄罗斯资产被冻结的事让他心惊,觉得把资产卖给美国财团更"安全",可他忘了自己在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占比35%,在美国才10%。这不是典型的欺软怕硬。更讽刺的是,他口口声声说这是"纯商业行为",却在交易中特意保留了香港、深圳的港口,明摆着知道哪些资产碰不得,哪些可以拿来讨好美国。美国人那边一开始热情得很,贝莱德牵头的财团拍着胸脯说要接盘。可真到要掏钱的时候,他们的小算盘打得比谁都响。首先是反垄断审查,12个国家要过审,美国自己就卡得厉害,他们发现这些港口业务和中国绑得太紧,真接手了,万一中美关系有波动,这资产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。美国人更怕港口里有"敏感设施",自己花重金买下后,反而被中国影响。于是从一开始的"热情洋溢",逐渐变成变成"磨磨蹭蹭",最后干脆没了下文,228亿美元的报价成了空头支票。这时候李嘉诚才慌了神,想回头找中国。可咱们的态度很明确,外交部说"希望有关各方审慎行事",市场监管总局强调"未获批准不得实施集中"。港澳办直接点出这是"美国的霸权行径",国企也暂缓了和长和的新项目合作。不是咱们不念旧情,是他当初做得太绝,商务部那句"在商不言商",道破了这种涉及国家利益的交易,从来就不能只算经济账。如今这笔交易卡在半空,李嘉诚成了风箱里的老鼠。美国那边拖着不掏钱,还借机压价,说要等巴拿马政府的违宪调查结果,把交割期限压到145天,明显是想榨干最后一点利益。中国这边则是依法审查,半点不含糊,他原本想靠这笔交易,套现190亿美元降低负债率,现在资金回笼遥遥无期,新兴领域的投资计划全成了泡影。这场港口风波,对李嘉诚的商业版图打击可不小,虽然靠出售资产短暂推高了股价,但失去的战略话语权再也拿不回来。他搞了几十年的"逆向投资",这次却逆错了方向。保留的香港、深圳港口虽然重要,但全球布局的断裂已经显现。更重要的是信誉损失,以前说他"超人",现在大家看清了,在大是大非面前,这位商人心里根本没有祖国的位置。资本可以没有国界,但商人不能没有祖国,李嘉诚这次玩脱了,不是因为运气不好,是因为他算来算去,唯独没把国家利益算进去。中国不挽留,是因为底线不能破;美国不收留,是因为资本终究靠不住,这个教训,恐怕比他损失的百十亿美元更深刻。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